兒女初上幼兒園大哭?父母要知道的「分離焦慮」

Kidsmust親子推介指數:

若你覺得這則資訊有用,請給個「讚」!
陳雅文
童心苗兒童成長發展中心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
香港心理學會 臨床心理學組會員

孩子的分離焦慮有利生存

三歲的朗朗今年進幼稚園。雖然之前上過Playgroup,但今次是第一次沒有父母陪伴,只得自己一個走進陌生環境。開學的日子快到了,朗朗夜晚無法安睡,胃口大減,甚至無故鬧情緒,行為倒退,變得好「黐身」。開學日當天,朗朗哭得像淚人,極力反抗,在學校門口大聲叫喊,就是不肯跟老師進課室。朗媽媽看著可憐的朗朗,忍住心痛及淚水,亦只能把心一橫離開課室門口,隨即跑到課室在學校外的窗口,從玻璃貼紙的隙縫追蹤朗朗在課室內的情況。

雖然分離焦慮對很多家長來說是惡夢,但其實分離焦慮對孩子十分有用,因此人類的基因內一直保存著這種焦慮感,因為對孩子來說,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離是生死攸關的大事。

孩子不能獨立生存

由於孩子一定要倚賴大人才能生存,所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是孩子的「命根」。沒有分離焦慮的孩子,會隨時離開父母身邊,甚至不怕流落街頭,於是會面對被拐帶、被侵犯、生病等風險。在我們祖先生活的原始森林裏,沒有分離焦慮的孩子甚至會隨時被猛獸吃掉。這些孩子通常會夭折,沒機會長大成人繁衍下一代,所以一般能長大生小朋友的人都帶有分離焦慮的基因,於是基因便一代接一代的遺傳下去。

用盡一切方法讓父母無法拋棄他

分離焦慮讓孩子用盡一切方法「粘」著父母,特別是當感到危險的時候。在農村社會或貧窮國家,一對父母生七八個孩子很常見,可是由於資源有限,父母未必會平均分配給眾多孩子,有時甚至因為貧窮要把孩子丟棄或賣掉。所以,當父母把孩子帶到陌生環境(可能是學校、朋友家、孤兒院、妓院) ,而且要跟孩子分開時,孩子基因裏的分離焦慮便會「啟動」,孩子可能會大吵大鬧、哭個不停、死纏爛打、頭痛肚痛等。這些表現在父母想把孩子丟棄時非常有用,一來讓父母感到心痛不捨,二來亦讓人販子覺得這孩子麻煩有病而不願接收。於是,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有更大機會可跟著父母健康成長,同樣道理,繁衍下一代,亦將此基因一直遺傳下去。

健康的依附關係

心理學家相信,孩子在嬰兒時期會跟主要照顧者建立「依附關係」。在頭幾個月,嬰兒已經可以辨認那些給予它最多注意力的人。六個月大至兩歲期間,孩子會開始視主要照顧者為「安全基地」,當受驚、身體受傷、或肚餓時,孩子會轉向主要照顧者,從中得到安全感及安慰。分離焦慮亦在此階段開始出現,這時候,父母若能回應孩子生理上及情感上的需要,例如在孩子肚餓時提供食物,以及當孩子害怕時給予安慰,孩子便能從經驗中明白,只要他有需要,隨時可以返回「安全基地」休息。於是,孩子便更放心去探索基地以外的世界。

健康的分離焦慮

就算有「安全基地」,孩子向外探索時,還是會感到焦慮不安,因為他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次回來時,「安全基地」是否仍在。當分開一段時間後再回到主要照顧者身邊時,孩子可能會表現開心或不快,但在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安慰下,一般很快便重拾安全感覺,冷靜下來。當這種經驗重複很多次,孩子便越來越有信心父母不會拋棄自己,分離焦慮便會自行消失。而每一次去到新環境,分離焦慮仍然會再度出現。

尋求專家協助

無法建立「安全基地」的孩子,在跟主要照顧者分離後會有不同的表現。其中一種情況,孩子完全不哭不鬧,甚至當父母重新出現時,孩子也不會主動跟父母接觸,對父母就好像是對其他陌生人一樣。另一種情況,在分離時孩子對陌生人特別恐懼,當父母重新出現時,孩子表現得極度憤怒,亦難以安慰。所以,孩子沒有分離焦慮,或者過分焦慮,又或者「一時一樣」,都可能代表「安全基地」未能成功建立。

若孩子去到新環境超過一個月,分離焦慮症狀仍然明顯,甚至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,則建議家長可主動跟老師商討,甚至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。

若你覺得這則資訊有用,請給個「讚」!

Share This Post On